孟庆翔:我国肉牛产业尚处初级阶段

发布人:荷斯坦杂志 发布时间:2018-03-20 文字:||


 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中法肉牛研究中心、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分别于2003年2月、2005年12月、2017年6月成立,在孟庆翔教授带领下,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我国肉牛研究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开启了中国肉牛发展新一轮的时期,我国肉牛产业不仅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很大挑战,肉牛主产区地方政府、肉牛育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对中国肉牛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诸多分歧,特请中国肉牛界资深专家——孟庆翔教授分享对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

  ★ 中国肉牛存栏以及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肉牛产业处于什么阶段?

  ★ 我国肉牛养殖有哪些模式?

  ★ 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需理性思考 肉牛产业尚处初级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虽然目前肉牛存栏、牛肉产量均居于世界第三位,但纵观整个行业,肉牛产业发展仍需要理性看待,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尚处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肉牛产业相比 我国肉牛产业尚处起步阶段

  1980-1990年以废除“禁杀耕牛”条例为起点 开启我国肉牛产业探索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产业。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耕牛均为役用,失去役用能力的老残牛才可以肉用。因此,当时牛肉的唯一来源就是退役耕牛,牛肉没有商品化生产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肉牛产业。

  我国肉牛产业以产业概念出现应该以废除“禁杀耕牛”条例为起点。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以废除“禁杀耕牛”条例为起点,传统役用牛开始转变为肉用,标志着我国肉牛产业的历史性转折,从此肉牛产业开始了一个探索发展阶段,此阶段即1980-1990年的十年间。人们将肉牛称为“菜牛”,是政府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是我国肉牛产业的探索阶段,其特征是肉牛产业发展定位、观念、技术都很不成熟,政府虽然开始注重品种改良,但肉牛饲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过多强调秸秆养牛,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小而散的饲养方式占主导地位。

  1991-2020年 产业处于初级阶段

  这30年我国肉牛产业有了飞速发展,其特征是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均达到了世界第三位。2016年牛肉总产量达到717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达到5.5kg,肉牛产业中饲养标准、胴体分级标准、品种标准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的,而且金融资本开始关注和进入肉牛产业。

  这一阶段,我国地方品种黄牛存栏量也达到了1500万头,超过加拿大1162万头的肉牛总存栏量。一批肉牛养殖和屠宰企业开始成长,牛肉作为主要畜产品进入广大消费者的餐桌。

  但是,纵观我国的肉牛产业,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总体上还仍然处于落后局面,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决定了我国的肉牛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存栏量和产肉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牛肉消费量还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虽然我们也有秦川牛、鲁西黄牛、晋南牛、南阳牛等优良地方品种,但在全球知名肉牛品种排序中,我国牛种尚无一席之地。由于我国肉牛来源于役用耕牛,无论在品种、饲养技术、屠宰分割技术、消费观念等方面,我国与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2021-2050年 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最后一步,就是从2020年到2050年,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这个大目标相一致,从2021年到2050年,我国肉牛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这一阶段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阶段,肉类消费也将从高脂肪的猪肉向高蛋白低脂肪的牛肉、羊肉方面转移,这个阶段将逐步形成我国特色的肉牛产业链、肉牛行业标准以及牛肉消费习惯,我国肉牛生产水平和效率、牛肉产量以及质量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经过此阶段发展,我国牛肉人均消费水平将从当前5.5kg提高到15kg,达到当前日本人均9.5kg以及韩国人均15.5kg的消费水平,居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但受消费习惯影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相比(美国36kg、乌拉圭56kg),还有很大差距。

  2051年后 肉牛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

  2050年后,我国肉牛产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人均牛肉消费超过20kg,达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人均消费量一半的水平。有产值达百亿的上市企业5家以上,肉牛产业技术、牛种、标准等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有望实现大量出口。


  中国肉牛养殖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养殖模式问题,二是养殖技术问题。由于这两方面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我国肉牛养殖出现效益低、饲养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等结果。

  没有土地配套地区不适合养牛

  我国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养殖模式 小规模分户饲养和适度规模化养殖并不矛盾

  目前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肉牛养殖模式,肉牛虽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养殖前景,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肉牛养殖是需要条件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养牛,不管养什么优良品种,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养牛,最终牛肉都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养牛;其次,从成本角度考虑,即使自然条件可以养牛的地方也不一定能养好牛;第三,也不是一个优良牛种就适合所有地区;第四,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要求一点也不亚于奶牛养殖。有些地方将肉牛产业与扶贫挂钩,普遍认为肉牛养殖是个扶贫的好项目,但实际上也不尽然。

  土地流转费用超过400元/亩的区域一般不适合养肉牛。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费用高达800-1000元/亩。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这些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养殖肉牛。经过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的调查分析,我国肉牛养殖土地的流转费用超过400元/亩的地区,我们不建议养牛。原因很简单,当前我国养牛技术所能达到的养殖效益水平,不能摊销土地流转400元/亩以上的成本,美国土地租金折人民币每亩在100元以下,这是他们肉牛养殖成本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费用偏高,实际上农民自己种地每亩的盈利也仅200-300元人民币,但是如果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近1000元的租金收入,从全球一体化角度看,这种做法本身就不合理,实际上这个做法也不可能持续。

  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有市场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配套,这些地方也不适合养牛。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地方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很多种母牛,也相继建设了一批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但由于缺乏充足的土地作为配套,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母牛的怀孕和带犊都需要运动空间,国外饲养母牛的地区都是草地面积辽阔、水草丰盛和养殖成本低的地区,没有土地配套的区域很难把母牛低成本的养好。

  肉牛养殖需要考虑土地、饲料、劳动力等因素配套。我国肉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养牛,肉牛养殖需要考虑当地土地、牧草、饲料以及劳动力等因素配套条件。目前我国许多区域存在剩余劳动力以及闲散资源浪费情况,如果通过饲养肉牛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转化,也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益;同时我国草原区也适合养牛,但出于环保考虑草原区禁牧,其实合理放牧和生态保护两者可以实现良好结合,当然过牧会破坏环境。

  不是肉牛养殖所有环节都需要规模化。受母牛繁殖生理以及习性的影响,母牛养殖就不宜规模化,美国母牛养殖的经济规模是每户40头,法国大概也是50头。规模过大的母牛场在产犊等环节管理难度大,死亡率高,母牛养殖规模超过40头在我国也很难获得最佳的效益。肉牛育肥是需要规模化,但我国很多地区条件受条件的制约,不一定能做到规模化。未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应当提倡适度规模化养殖。

  北方大规模集约化母牛养殖模式一定不可行

  目前我国北方趋向于发展规模化、集中化母牛养殖,这都是参照奶牛养殖模式发展来的。但肉牛和奶牛的生理习性有很大差距,用这种模式养肉牛一定行不通。根据我们的调查,集约化饲养母牛的繁殖成活率仅50%~60%,当前由于有政府的补贴以及初期投入垫底还能勉强维持,但最终企业发展还要靠产业自身造血,还得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以加拿大为例,他们也没有规模母牛养殖场,极个别的有1000~1500头的规模,但这些都是育种场,土地面积巨大。如果没有土地配套完全靠舍饲规模养殖母牛,不仅是国内,就是外国也是不成功的,因为母牛本身的繁殖需要运动。如果冬季产犊就更麻烦,这种模式违反牛的繁殖和生理规律,是不可取的。

  肉牛养殖没有固定模式 根据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效益综合决定

  肉牛养殖没有固定模式,世界上肉牛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模式也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合理的养殖模式都是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效益因素综合决定的。

  放牧模式:新西兰、澳大利亚、北欧如挪威、丹麦等国家。这些国家草地资源丰富,更多时间肉牛以草地放牧为主,后期进行约3-4个月的集中育肥,成本较低,效益很好。

  规模化育肥为主:北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北美国家多采取直线育肥方式,前期草地放牧时间较短,以集中大规模围栏育肥为主。

  家庭农场模式:欧洲国家。欧洲国家养牛的所有生产资料、养牛条件包括人工都是家庭内解决,家庭内支撑养牛所需的所有资源,平均规模30-50头。这种模式的人均收入高于在城里的上班族,但也不会太高,这些住在农村里的农民比较容易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

  我国经济体量大,地域面积相当于欧洲27国,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特色,而且肉牛养殖的模式在各地区也不同。世界上肉牛业发达国家的肉牛养殖模式,也都是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东北、西北、西藏等区域:推荐北美集中育肥模式。这些地区的特色在于地广人稀,肉牛集中育肥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会更适宜。

  南方地区:推荐欧洲家庭农场模式。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人均土地少、交通不便,更适合于借鉴欧洲家庭农场肉牛养殖模式。

  新疆、内蒙等草原区:推荐放牧模式。这些区域草地资源丰富,更适合母牛育犊的放牧模式,虽生产力相对较低,但采用北繁南育和到农区围栏育肥,效益会更好。

  云贵川等地区:推荐家庭育犊母牛生产模式。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养牛,一定宜选择适合热带地区养殖的牛种,建议发展家庭育犊母牛的模式。

  北方还是我国肉牛重点发展区 未来提倡肉牛养殖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福利

  目前我国肉牛存栏最大省份是云南,但南方地区受环保以及饲料压力,大量发展肉牛养殖不太合理,北方仍然是我国肉牛产业的主产区。

  未来在保证我国牛肉供给数量同时,还要提倡肉牛养殖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福利。特别是动物福利,于康震副部长去年在杭州举行的世界动物福利大会上专门作了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应对制定动物福利养殖标准。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出台有关肉牛养殖和屠宰的福利标准,未来肉牛福利养殖和福利屠宰是大方向;同时,我国新制定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肉牛产业影响巨大,该条例要求在降雨量超过某一水平的地区必须搭建牛棚做到雨污分流,这样不仅增加了养牛成本,而且也不利于牛群的健康。在这种环保政策压力下,南方大量发展养肉牛的成本会很高,相反北方干旱区就有利于养牛的发展。

  肉牛发达国家养殖模式有很多种,但由于条件差异,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模式不一定要照搬国外经验。如美国几十万头大规模育肥牛的模式就不一定适合中国,未来中国肉牛养殖还是要提倡适度规模化为主。

 


  肉牛养殖没有固定模式 但规模化母牛饲养一定不可行